将防沙治沙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黑龙江省沙产经济成效显著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13-07-03 点击次数:


近年来,我省在努力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大力推广生态经济型治沙模式,沙产经济已经成为沙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2013年第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主题是"干旱与水资源短缺",我省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荒漠化,发展沙产经济"。
  我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齐齐哈尔和大庆两市所辖的龙江、泰来、甘南、讷河、富裕、齐齐哈尔市郊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大庆市郊区9个县(市、区),是科尔沁沙地重要组成部分。沙区总土地面积6155.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7%。
  近年来,我省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努力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改善一方生态环境与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生态经济型治沙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在大力推广泰来县庄园式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龙江县石质荒山工程造林模式等原有模式的同时,重点研究总结了16项沙化土地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有龙江县杏山乡六合生态园区建设模式、泰来县沙棘产业开发治理模式、大庆市林药开发模式、龙江县樟子松嫁接红松模式等,都收到了良好的建设效果。龙江县六合村按照"山水林田草,路村井电畜"综合治理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2012年,省委省政府更将防沙治沙工作纳入了省委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我省沙区以大片林、村屯绿化、道路绿化、生态经济林建设为重点,抓规模,上档次,调结构,强力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
  通过大规模防沙治沙,我省沙区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沙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据调查,我省西部沙区八级以上大风次数已由工程实施前的年均28天减少到现在的年均7天左右,坡耕地泥土流失量减少77%,土壤肥力提高0.51%,土壤流失量每公顷减少9.4吨,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38.9%,气温提高0.8~1.9°C,相对湿度提高22%,蒸发量减少18%,有效降雨次数增加2~3次,粮食产量提高15%,基本杜绝风蚀造成的"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
 

信息来源:38-365365怎么进不去管理员 | 责任编辑:38-365365怎么进不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