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版  发布时间:2013-07-03 点击次数:


(2011-2020年)

  依据省委省政府"加快林业改革与发展,实现由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跨越"的总体要求和黑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决定》,结合我市林业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突出产业发展,林业功能不断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呈现出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加速转变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市整体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大小兴安岭林区转型规划,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等工程,森林蓄积量大幅增加,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逐步形成森林绿色食品采集与加工、北药开发、特色经济林种植、森林生态旅游和对俄林业科技合作等多业并举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末,全市林业总产值实现18亿元,森林绿色食品采集与加工业快速发展,已开发森林绿色食品7大类100多种产品,创建了"爱辉山珍"、"鹿源春"、"长乐山"等地方品牌;北药产业渐成规模,年均递增30%以上,产值近亿元;特色经济林面积14万亩以上,大果沙棘成为孙吴立县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年直接收入180万元;对俄林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引种引智成果丰硕,引进用材、绿化、经济林3大类70多个优质树种品种及栽培技术,建立900亩"中俄科技成果合作园区"。林业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生态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林场职工和农民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总体上看,林业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发展活力不足,还存在规模小、水平低、分散化、主导优势产业不突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林业产业经济总量低。林业产值仅占全市GDP的7%左右,没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森林、低产出,大林业、小产业问题突出。林地产出低效益差。林地利用还停留在原始、粗放,低水平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化发育慢。缺少龙头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没有特色优势品牌。林业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滞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管理体制不理顺,经营机制不灵活,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林业为方向,坚持生态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原则。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林业产业极大发展,生态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二)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现代林业建设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行统筹规划,兼顾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促使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坚持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向林业产业流动,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参与的发展格局。
  (四)坚持布局合理、优化结构原则。统筹各地林业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和开发模式,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五)坚持突出重点、体现优势与特色原则。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坚持林业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原则。充分发挥林业行业优势,努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
  四、总体目标
  树立大林业、大产业、大贡献的理念,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进程,大力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林业对市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对职工、农民增收致富的促进作用,力争用10年的时间,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到2015年,构建起林业产业体系发展框架,林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基本林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加工业创造产值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40%以上,林区职工年收入增长率达13%以上,重点林区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到2020年,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林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量大幅提高,林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以上,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建成特色林木种苗、经济林、森林绿色食品等五大产业基地,北药和蓝莓开发实现产业化。
  五、区域布局
  根据我市地形、气候、资源分布和区位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构建以区域板块为依托,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行业界限,建设两大林业生态经济区,打造三条优势产业带。
  (一)两大林业生态经济区
  1、南部平原农林循环经济区。包括北安、五大连池、嫩江三县(市)平原农区。突出营造农田防护林,培育速生丰产林基地、生态经济林基地和林木种苗花卉基地,实现生态功能与经济产出的良性循环。
  2、中、北部半山区和山区林业生态经济区。包括逊克、孙吴、爱辉三县(区)及北安、五大连池、嫩江三县(市)重点山区。发挥物种资源多样性优势,培育战略木材储备基地、高纬寒地小浆果经济林基地、北药基地、野生动植物养殖基地和森林绿色食品基地,形成以种质资源为基础,森林培育为依托,加工业为支撑,森林生态旅游为纽带的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区。
  (二)三条生态经济产业带
  1、高纬寒地特色林木种苗及小浆果产业带。以爱辉-孙吴-逊克3个沿黑龙江流域县(区)为主轴,发挥多年来对俄引种和科技合作优势,建立高标准大型高纬寒地优质特色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和高纬寒地中俄特色小浆果种植基地,以及小浆果精深加工业基地。
  2、北药及森林绿色食品产业带。以北安-五大连池-嫩江-爱辉-孙吴-逊克公益林为基地,发挥物种资源多样性优势,加大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大幅提高山产品和药材采集的数量和质量。加快北药GAP种植基地、森林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特色野生动植物养殖培植基地建设进程,以黑河市区和孙吴为基地建立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和北药交易中心,建成森林绿色食品和中药产业集群。
  3、森林生态旅游经济产业带。以五大连池风景区-吉黑高速(北黑)段-黑龙江沿岸为主线,充分发挥沿线森林公园、火山地质公园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密集分布的优势,开辟森林、湿地、边境、民俗文化等旅游专线,实施森林旅游联盟经营,打造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经济产业带。
  六、发展重点
  以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实施及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为契机,建立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和绿色经济为主体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种苗、山产品和森林旅游等五大基地和五大生态经济型产业,突出发展北药和寒地小浆果(蓝莓)产业。
  (一)建设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沿爱辉-孙吴-逊克黑龙江沿岸,建成以蓝靛果忍冬为主,花楸、穗醋栗和大果沙棘多品种搭配的寒地小浆果(蓝莓)经济林。到2015年,寒地小浆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野生蓝莓抚育保护35万亩,繁育各类小浆果苗木2000万株以上,建设以蓝靛果忍冬为主的"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10万亩,实现产值6.4亿元。到2020年,寒地小浆果成为林业重要产业,形成产业化,系列小浆果总产值达到30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30%以上。通过开展野生蓝莓资源调查,采取重点分布区集中管护,实施人工抚育恢复种群,提高采集量。深化和拓宽中俄林业科技合作,扩大中俄园区规模,提升其功能和档次,解决繁育技术难题,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依靠科技大力推进有机标准化基地建设,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抢占制高点,打造全国"第三代水果"特色品牌。
  (二)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突出发展北药产业。构建龙头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成逊克-孙吴-爱辉-嫩江北药种植带。到2015年,中药种植业、加工业、研发体系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产值突破25亿元,其中加工产值突破15亿元。完成野生中药材保护培育100万亩,按GAP标准规模种植人参、五味子、水飞蓟、黄芪等主栽品种80万亩。到2020年,北药开发将成为林业主要产业,形成北药种植、加工、研发、市场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年增速稳定在15%左右,产值达到50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50%,基本实现天然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开展药用植物资源普查,制定保护和开发措施,加强北药资源培育,针对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划定种植区域适宜品种,建立北药良种繁育基地和GAP规范种植基地,制定质量标准,开展质量评价,以中医药、保健品精深加工为核心,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进北药市场化、产业化,实现北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中国北药之乡"。
  (三)建设高标准繁育基地,发展特色种苗产业。坚持突出特色,鼓励多元投入的原则,加快林木良种生产与繁育基地建设,发展特色种苗产业。重点建设黑河中俄林业科技园区、爱辉锦河小浆果繁育中心、孙吴沿江大果沙棘繁育园等大型林木种苗花卉基地及北安自治绿化苗木花卉繁育基地,打造立足省内,面向全国的特色林木种苗品牌。到2015年,基本保证全市造林绿化用苗供应量,苗木产值达到2亿元,年产苗木3亿株,花楸、蓝靛果忍冬等特色苗木占到20%。到2020年,形成林木苗木花卉产业,完全达到用苗自给自足,特色苗木占到60%,以外销为主,苗木产值达到5亿元,苗木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
  (四)保护和培育优质山产品采集基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林下纯天然、无污染鹿、蜂、食用菌、山野菜、干果、浆果等林副产品资源,发展森林产品采集、种养,建立以黑河市区-孙吴为轴线的森林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研发生产多样化、系列化、品牌化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森林绿色食品和保健品。到2015年,森林绿色山产品产值达到3亿元,到2020年形成产业化,产值达到10亿元。
  (五)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黑河大森林、大湿地、大冰雪、大界江旅游资源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森林旅游联盟,打造森林生态观光、度假休闲、漂流探险、现代狩猎、冰雪体验、中俄界江民俗风情和火山地质等旅游文化品牌。到2015年,力争森林生态旅游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到2020年,初步形成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收入超过1.5亿元。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要深刻认识林业产业的重要意义,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和发展林业的良好氛围。各地要将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同步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引导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各地要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林地承包、林权流转,农机购置、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开办林业融资担保业务,探索建立森林经营保险体系和林权抵押贷款申请业务。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实行独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多种模式经营机制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改革创新,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大力推进林业体制和机制创新,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活化林业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地承包经营,鼓励林场职工承包经营国有林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四)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对林业职工和林农的技术培训,逐步实现林业队伍专业化。联合省内外大学、科研院所解决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林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和难题。不断提高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林业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
  (五)大力招商引资,培植林业龙头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国内外知名企业推介林业资源状况和项目建设优势,引进有实力、有责任心的战略投资者,推动解决我市北药开发在种植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体制创新和活化机制等方面的节点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扶持有特色的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培植成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规模效应,走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之路。
  (六)提高服务水平,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各地要建立林业产业信息服务网站,为经营者搭建学习交流、业务培训等平台,提供科技、市场、项目推介等服务。组建林业产业协会,推进行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规范市场竞争,维护公平。鼓励和引导林区职工和农民组建各类发展林产经济的专业协会、合作社。

信息来源:38-365365怎么进不去管理员 | 责任编辑:38-365365怎么进不去管理员